绳墨轩书画院
文字的产生
来源: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21-03-19 | 470 次浏览 | 分享到: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5000~6000年中国员人国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而得名的。

汉字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虽然世所公认的最早的汉字见于安阳小屯村出土的甲骨卜辞,但汉字的产生肯定远早于殷商时期。山东大汉口文化遗址的陶器上,有许多不同形体的图形符号和刻画符号。它们都能按照古文字的规律释读,因而被多数古文字学家定为文字。大泣口文化的陶器符号,大约出现于公元前2500到前2000年,依文献记载推算,大致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相当。另外,近年来在山西襄汾陶寺附近,也出土一些4000年前的带文字的陶片。当然,这些文字与汉字的关系,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山东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类似文字的的刻划符号以及半坡的仰韶文化的彩陶上的刻划符号,与后来的象形文字是一脉相承的。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一文中认为半坡仰韶文化中这些刻划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仓颉造字的传说可能曲折地反映了汉字草创的某些情况,但文字起源于结绳、契刻和图画,乃是后世学者公认的定论。《周易·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这些“书契”和图画,一旦有了比较固定的意义、读音和形体,并且能够被使用这一语言的人群所理解时,就具有了文字的性质,而成为最早的文字。汉字是表意文字,其起源当然不会例外。

汉字的组字方式及规律由后人总结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字像实物之形,大概创制最一早,与图画最为相近,多为名词,如“山”、“水”、“车”、“马”等。指事字在象形字上加点划,来指出人与物的动作、状态或位置,是一种抽象的描绘,可能与结绳、契刻有关联,如“本”、“末”、“上”、“下”。会意字组合二个以上的已有的象形字,表达无形的意向、物性的区别、生物的活动。

“武”字的篆文,会合“止”、“戈”二字,赋予制止侵略之意。如“从”字便是一大一小,二人相随,颇为生动。形声字取语言中呼此事物之声,合于表意之形以成新字。形声字在甲骨文中只占约20%,但在现代汉字中却占80%以上。这是因为形声结构造字简便,便于识读,同时也能区别因汉语音节有限而出现的大量同音词。转注和假借不是造字方法,而是用字的方法,因为其本身不会造出新字。正因如此,著名的《说文解字》关于“六书”的说解才仅限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转注是把某一个字形的音和意,转输到另一个字;假借则是因为语言中有些词汇有音而无字,或用文字表意时,感到字不够用,便借用同音字代替,被借的同音字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如篆文中“西”字本是鸟栖息于窝中之意,现却被假借为“东西方”的“西”,原来的意思反倒新造一个形声字“栖”来表示了。总之,在变简规律的制约下,汉字越来越远离写实,但其间架结构乃至偏旁部首,根底里仍然潜伏着象形的因素,诚如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所言:“文字所作,首必象形,……渐而会意、指事之类兴焉。今之文字,形声转多,而察其缔构,什九以形象为本抵。”